您现在位置 : 腾冲文明网首页 > 文明旅游

美丽乡村在河西

发布时间:2021-10-11 来源:腾冲文明网
【字体大小:

腾冲市滇滩镇河西社区位于西沙河右岸,土地肥沃,资源丰富,民风淳朴,历史悠久,文化厚重,为著名的“滇戏之乡”。其环境优美,依山傍水,风光秀丽,旅游条件得天独厚,素有“腾北水乡“之美誉。2014年,河西社区被评定为中国传统村落,境内景致景点不计其数,是腾北最有魅力的美丽乡村之一。



海棠箐古村落

海棠箐位于西沙河右岸,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。西沙河滔滔奔流至此,于村西头突然扭首左拐,河道自西向东形成“7”字流轨,从村寨面前哗哗淌过。

村中俱为李姓,原籍湖南衡州府衡山县老鱼骨太庙,相传始祖李昆、李文俱为领军校尉,于明朝正统十三年(1448)随兵部尚书王骥征讨麓川,平叛后屯田腾冲城麦子田。明嘉靖十六年(1517)李大公、李大冠又调阿幸,驻扎左所河坝营(今葛家营团河坝一带)。清乾隆五十二年(1787)遭洪水泥石流,河坝营被淹埋,迁往海棠箐。


看此处靠山面水,进可攻退可守,便于军事防卫。又见山箐间长满海棠树,时值仲春,海棠花烂漫,千树万树争奇斗艳,落英缤纷,蝶舞蜂飞,鸟语花香,令人陶醉。山下清清河水流淌不息,开阔对岸,良田沃土一望无垠,大有江南水乡神韵。李姓祖人被这天造地设的丽绮风光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深深倾倒,遂定居于此。寨后青山,高耸挺拔,海棠树漫山遍野,称海棠山。村庄建于山麓箐坳,乃命名海棠箐,延续至今。


永固桥

建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原为四链铁索桥,上铺木板而成。沧桑岁月,风云变幻,至今仅遗留南北两端斗角飞檐、造型别具的临江亭各一。相传道光初年,西沙河里来了一条小黑龙,看上海棠箐这块风水宝地后,决定驻留下来。它把寨前河段扫成深不可测的龙潭供己栖身。因跃入龙门未久,其性格顽劣,桀骜不驯,随时肆意在龙潭里翻腾捣鼓,兴风作浪,导致河水暴涨,淹没沿河两岸的村寨和庄稼。村民深受其害,虽多次杀猪宰牛祭拜祈求,却无济于事。人们不堪其苦,准备搬迁避祸。


一天晚上,桥神托梦给当地一位有名的铁匠和老族长,让他们组织村民打造四根粗大铁链,横贯大河,两端建造四角飞檐的杉木亭子各一,由此就可镇住小黑龙,一劳永逸。众人按照桥神指点如法炮制,半年后,果然消除了祸患。遂取桥名为永固桥,意思是经得住风霜雪雨、浪涛水患、电闪雷鸣的捶打淬炼,永远稳固。


临江亭  永固桥两端分别建有南北两座四角屋檐的杉木亭子,传说树木之中,杉木为大,两亭八角,兼带有八卦镇邪、四平八稳之意。临江建亭,亦方便过客路人乘凉休憩,躲避风雨,就此观赏河流风景,称为临江亭。

桥神庙

桥神庙的建造时间和建桥时间大致相当。相传,村民们依照桥神梦中指点,建成四链铁索桥和八角临江亭,小黑龙果然被紧紧缚住身子,再也无法为非作歹,沿河两岸恢复了平静。人们为了感恩桥神救苦救难,就在南岸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桥神庙。


石龙滩

相传,小黑龙被永固铁链桥和八角临江亭牢牢镇住,它在北岸现出原形,化作一条石龙,不分昼夜伸出头来,对着南岸的桥神庙方向吹须瞪眼,龇牙咧嘴,好像在鸣冤叫屈,忿忿不平。此后,人们把石龙头所在位置称为石龙滩。


龙珠井

据说,滋意妄为的小黑龙被制服后,桥神为了确保西沙河沿岸村民永远安居乐业,就把小黑龙赖以作恶的龙珠子收缴,放在身边亲自看管。放置龙珠的地方,后来就变成一口水质清澈甘甜的水井,后人称龙珠井。

水乡人家  沿着永固桥南端转向西行,进入海棠箐古村落,块石铺砌的入村道路平坦宽阔整洁,村寨背山面水,坐南朝北。家家庭院一袭青砖墙,筒瓦房,白照壁,四合院,齐整俨然;户户房前屋后竹树柳卉相间映衬,古朴典雅,端庄大气,具有典型的湘楚建筑艺术风格,湖湘文化在此可窥一斑。


李成帧故居

海棠箐风光秀丽,人杰地灵。民国时期的革命志士李成桢就出生在这个腾北水乡,今其故居遗址尚存。李成帧(1881~1922年),字梓材,护国战争结束后,曾任滇军第六师第二混成团团长、靖国军第二十五团团长等职,授陆军少将、四等文虎章。


1909年,李成帧为寻求革命真理,不远千里跋山涉水,到达昆明,考入李根源创办的“云南讲武堂”第一期,被编入特训班丙班,与同怀报国远志的朱德同班。1911年9月,云南讲武学堂特别班毕业,李成帧投身辛亥临安起义,1915年,袁世凯称帝,云南护国军成立。李成桢跟随护国军出征讨袁,战功卓著,升任第七师步兵团长。护国战争结束后,历任滇军第六师第二混成团团长、靖国军第二十五团团长等职。1922年3月,李成桢率军进入大姚县昙华山,在与匪首普小洪作战中牺牲,归葬于河西老厂大箐城坡。


李成帧的一生光辉而匆匆,他思想进步,意志坚定,笃定真理执着追求,不屈不挠。他有生之年戎马倥偬,为推翻封建统治,反对军阀割据而战,为建民主政权而献身。李成帧牺牲后,朱德曾为其词:“傲骨难熔铸,清高不染土”。

劝学竹

李成祯投笔从戎二十余载,曾两次带甲省亲故里。其间,在家乡做了不少鼎力公益的好事。他倾囊召集木、石匠重修河西铁索桥,使南北两地来往变通途。他组织人力物力,兴修地方水利,加固防洪堤坝,保护两岸人畜、庄稼免遭洪灾。他投资扩建学堂私塾校舍,致力发展家乡教育。他给地方学子带来传播新文化的识字课本千余册,并亲自在永固桥桥头种下劝学竹,鼓励桑梓学子励志勤勉,寒窗苦读,像竹子一样襟怀坦荡,光明磊落,中通外直,宁折不弯,一身正气,好学上进,成人成才,报效祖国。


望月岛

永固桥上五十余米处,有一泥沙冲积而成的小渚。状如鲤鱼卧江。渚上绿草如茵,树木葱茏。登岛望月,天上月,水中月,遥遥相对,别有一番情趣。相传李成祯省亲期间,曾多次撑筏登渚,于渚中临江仗剑把酒,仰望苍穹满月,俯观水中映月,不由得慨叹万千,遂吟诗作赋,畅抒报国情怀。后人称水中渚为望月岛。


舒李二姓宗祠

河西舒姓李姓,原籍俱为湖南衡州府衡山县老鱼骨太庙。舒姓始祖舒惠、舒胆与李姓始祖李昆、李文职同为领军校尉,于明朝正统十三年(1448)一起奉调随兵部尚书王骥到腾,平定麓川后屯田县城麦子田。二姓始祖在长年征战中患难相恤,和衷共济,情深义重,遂结为异姓兄弟。明嘉靖十六年(1517)二姓后继先人们调阿幸,驻扎左所河坝营,清乾隆五十二年(1760)遭洪水泥石流,又分别迁海棠箐、新寨、舒家寨、老厂居住。二姓先人为使后代和睦相处,弟兄金兰情谊天长地久,遂于清朝嘉庆三年(1799)在河西松坡脚,共建舒李联合宗祠,一同供奉二姓先人。


清光绪十四年(1887)增建戏楼套大门。宣统元年(1909)以后宗祠内陆续增加规模。插梁、扇面精雕着“八骏马”“二十四孝”等浮雕,堂内暖阁重现,三层透漏花门与金字牌位相得溢彰,显得倍加庄严华丽。地面扣起六角土砖,屋顶出角筒瓦镶就,左右京柱悬挂锺南祖人撰联:“做事莫亏心,阴有鬼神阳有律;为人休刻剔,远报儿孙近报身”。大门头上有雕镂的飞禽走兽,奇花异草;门前石狮、标杆各一对,景象蔚为壮观,气派大方。此二姓联族合建宗祠,既可欣赏古代建筑艺术,还具重要的史考价值。


励志槐  河西石姓,原籍湖南长沙府湘阴县人,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)始祖石秀三入腾冲。明崇祯(1628—1645)年间,先祖石应科迁至河西石家寨居住。石应科定居后,亲自种下励志槐树一棵,规训后世子孙,勤耕读,俭持家,尚礼仪,重情义,睦乡邻,重德修身,知恩图报,忠孝仁厚,至诚至信,励志报国云云。多年后,其树高大伟岸,枝繁叶茂,童童如盖,后人称励志槐。今仍屹立于石姓后人家门口。

滇戏楼

滇戏是云南地方第一戏曲。明清以后,随着戍边和商旅人传到腾冲,再流传至滇滩。解放前,河西村曾有专业和业余的滇戏班子,时常常在舒李二姓宗祠大门上的戏楼上精彩演出。如今宗祠内,还完好保存有一座造型玲珑、古朴雅致的戏台于门楼正中。该戏楼建于清光绪十四年(1888),门头和花坊上雕有各式花草图案,工艺奇绝。河西社区村委会的文化展厅内还陈列着源自滇戏楼的,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剧本、曲谱、戏服、道具、乐器等滇戏表演行头。


李成桢墓
位于河西社区老厂村民小组后山的大箐城坡,建于民国十六年(1927)。墓为腾冲传统牌楼式坟茔,坐西向东,高3.2米,宽2.1米。碑文正中镌刻着“陆军少将、四等文虎章靖国军第二十五团梓材之墓”几个大字,墓主李成桢,字梓材,民国时期靖国军第二十五团团长,1922年3月,在大姚县昙华山牺牲。2009年,李成桢墓被列为腾冲县文物保护单位。(柴嘉张 
责任编辑:尚艳辉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相关文章